摘要:你有vivo手机吗?虽然和专业的数码博主有差距,但对比普通消费者,在拥有手机数量这方面我还是很自信的。可就算我是一个连卫生间都放着一台追剧专用折叠屏手机的编辑,到了vivoPad面前还是犯了难:各种高效协同功能,必须搭配vivo...
你有 vivo 手机吗?
虽然和专业的数码博主有差距,但对比普通消费者,在拥有手机数量这方面我还是很自信的。可就算我是一个连卫生间都放着一台追剧专用折叠屏手机的编辑,到了 vivo Pad 面前还是犯了难:各种高效协同功能,必须搭配 vivo 或者 iQOO 手机才行。
更大的孤岛,依然是孤岛在去年的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,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在演讲中说到:「万物互联的时代,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」,为基于全场景分布式的 HarmonyOS 2 奠定了互联共通的基调。
不论是小米「开始·连接万物」的新 10 年计划,还是 OPPO「从一步,到全部」的全品类新品。「互联互通」早已成为了各大厂商发布会的重点。但万物互联的今天,却让有 6 部手机的我,在体验平板时到处借手机。
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:小米平板 5 系列支持 app、拍照、验证码的流转,功能很好用,仅支持小米系设备;华为 WATCH 3 可以精细化管理心脏健康、呼吸健康,功能很贴心,但仅支持华为品牌手机;vivo TWS 2 支持靠近手机一键配对,你猜怎么着,没错,它也只支持 vivo 手机。
好在「我连我自己」的万物互联,在 macOS、Windows 等桌面系统的同屏适配中,大多还都一视同仁,不会让功能变成品牌限定。比如 OPPO 的跨屏互联功能,系统满足需求即可使用。
当然也有例外,比如使用 NFC 实现「一碰传」的华为系电脑,软硬件必须同时满足需求才能使用。其他品牌电脑想用?那就自购 NFC 卡贴,并经过一系列破解操作吧——考虑到系统稳定性和隐私安全,破解操作都有风险,想要体验到稳定好用的「一碰传」,还是得入手华为电脑才行。
曾经,作为 Android+Windows 用户的我,看着 iPhone 用户把手机文件传输到 Windows 电脑上都大费周章,给 Android 手机发文件连蓝牙都不能用,就会感慨 Android 和 Windows 出色的兼容性。时过境迁,Windows 还是那个 Windows,Android 却变成了 MIUI、ColorOS、OriginOS……
要承认,在厂商划定的范围内,我们确实逐渐实现了互联互通,但在拥有更好体验的同时,选择的成本也一点点提升:vivo Pad 的量子套件不错,那就要换掉小米手机;华为的多屏协同好用,可刚买的 XPS 还没捂热;听说原神定制版的 Redmi AirDots 3 Pro 有特殊的弹窗动画,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 OPPO Find X3 不显示……
我拥有更好的体验,我失去了更多的选择。
「万物互联」之前,只有给朋友推荐手机,我才会问一句他现在使用的品牌是什么;「万物互联」之后,给朋友推荐任何数码产品,都要问一句他用的是哪个品牌的手机——跨品牌不是不能用,但想要体验到产品详情页中的所有功能,你就只能用同品牌的产品。
曾经吐槽苹果生态封闭的我们,正处于各大开放系统逐渐封闭的时代。
▲ 当然,苹果的封闭一如既往
曾几何时,米粉花粉果粉还在用购买全家桶来宣示自己的粉丝身份,现在,想要让生活变得更智能、产品体验更顺畅,购买同一品牌产品已经不是一种粉丝行为,而是被迫选择。
更大的孤岛,依然是孤岛。
万物互联,我和厂商的理解不一样如果问我苹果产品最大的优势,我会提名闭环生态,隔空投送、接力、通用控制,使用苹果全家桶,你可以拥有流畅顺滑的全平台体验。
如果问我苹果产品最大的劣势,我的答案依然是闭环生态,上学时烦它不能和同学蓝牙传照片,上班了烦它没办法写入门禁卡。
打造全场景智能体验也好,让每个人享受科技乐趣也罢,既然是企业,讨论商业价值是不可避免。以 HarmonyOS 开发者平台为例,10 亿硬件入口、100+ 系统级入口就是他们的价值。而在小米开放平台,70 亿的日发送消息、5 亿的日活就是他们的优势。
这些数以亿计的入口和日活,需要的是大量留存用户,万物可以互联,其他平台除外。
一方面,想让用户留存,就要努力在手机上做到面面俱到、人有我优。作为小米手机用户,我不更换品牌的原因,不是不会导数据,而是小米云服务。除了十年前的照片,MIUI 的智能密码管理也保存着我太多登录密码,换手机的成本早已不是导数据那么简单。
另一方面,厂商努力构建生态,让用户拥有更多同品牌选择,让我们更换手机的成本越来越高(就像前面说得那样)。看着一房间的米家产品,就算我更换了手机品牌,也大概率会购买一台几百元的小米手机来当智能家居的中控。
▲ 米家的产品已经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
手机进入存量市场的今天,让非手机用户进入品牌生态(甚至未来购买手机)也成为了各大厂商努力的方向,华为、小米等厂商陆续推出了中控屏设备,让它代替手机变成全场景智能生活的终端,「一屏指挥家庭大小事」。不过,一些功能依然需要品牌手机才能使用。
▲ 想要实现接力?用小米手机吧
这么看来,似乎我和各大厂商理解的「万物互联」有了出入:我认为万物互联,应该是将市面上的万物都连接起来;而厂商认为的万物互联,是在自己的生态内,连接万物。
2021 年年初,MIUI 官方通过微博总结了用户对 MIUI+(小米多屏协同功能)的建议,提到 macOS 也有机会实现相关功能,让用户「敬请期待」。而在我某次浏览知乎时,看到了知乎用户对此事的评价:小米啊小米,你为什么不把功能限制在自己的平台上,去适配 Mac,不就降低自己电脑的竞争力了吗?
这个说法对也不对,因为适配 macOS,会出现吸引 Mac 用户购买小米手机和引导小米用户购买 Mac 这两种结果,但我认为更多的,还是让现在已经使用 Mac 和小米手机的用户,拥有更好的体验。
我确实不太会为厂商着想,谁让我就是一个贪得无厌、不会换位思考的消费者呢。
道阻且长的万物互联不过话说回来,MIUI+ 宣布会支持 macOS 也过去了一年半,现在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。Mac 用户倒是率先迎来了 vivo 的量子套件。努力互联自家产品的厂商,并没有放弃真正的连接万物。
2017 年,统一推送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,旨在提升国内 Android 生态水平、规范产业环境,如今已升级为统一推送工作委员会。
2018 年,包括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vivo 在内的 9 大手机厂商基于硬件平台共同推出了快应用这一新型应用生态,无需下载安装,即点即用。
2019 年,小米、OPPO、vivo 就宣布成立互传联盟,用统一的传输标准,让三家品牌的机型可以无缝传输文件。如今,魅族、三星、中兴、海信、联想、ROG 等手机品牌也都已加入,基本打通了国内 Android 手机阵营。
听起来还不错,但在日常使用中,以上打破品牌壁垒的服务,你用过哪几种呢?
在给同事朋友传输文件时,会发现大多品牌的文件互传功能是默认关闭的,经常搜索不到;无需下载安装的快应用,隐藏在应用商店的角落里,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。
近期刚刚升级的统一推送工作委员会,2020 年表示暂未发布统一推送相关的政策文件,如今的推必达、推必安等服务,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。而各家生态内的互联适配,一个赛一个的风生水起。
或者可以阴谋论一下(个人观点):如果有能力直接吞并魏楚,想必秦昭王也不会远交近攻,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态建设的更有竞争力,吸引更多用户使用、体验,又何必去兼容别的品牌?
许多厂商会主动把自己的系统 app 单独发布(比如锤子科技的便签、小米科技的计算器),让不同平台的用户体验,但理想主义在商业价值面前,显得多少有些无力——独善其身的阶段,兼济天下的豪言壮志,说服力还是低了些。
根据小米年报,AIoT 平台接入 4.34 亿台,小爱同学月活用户 1.07 亿;在刚刚结束的全场景发布会上,华为宣布搭载 HarmonyOS 的设备已经超过了 2.4 亿台,生态设备发货量超过 1.5 亿。
每个厂商都在努力的连接万物,但只要用户问出「哪个智能生态好」这个问题,厂商主观或者客观的,都在创造新的壁垒。